時間:2016-05-27 09:16:22 編輯:本站整理 1634
端午節(jié)吃粽子,作為一個中國人都知道,不過你卻不知道的時候,其實端午節(jié)除了吃粽子之外,還有很多別的習俗哦,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!
江西南昌地區(qū),端午節(jié)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。蛋有雞蛋、鴨蛋、鵝蛋。蛋殼涂上紅色,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,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,意為祝福孩子逢兇化吉,平安無事。
在揚州傳統民俗中,端午節(jié)除了吃粽子外,還要吃“五紅”——烤鴨、莧菜、鴨蛋、龍蝦、黃魚或者黃鱔——這樣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消暑了。飯桌上紅莧菜不可少;紅心咸鴨蛋價不高;雄黃泡酒后呈橙色;河蝦買點兒,油炒后,蝦殼紅通通的紅光油亮;燒鴨上市了,到鴨子店斬個脯或腿子(1/4只)花費不多,于是,所謂的“五紅”也成了端午節(jié)餐桌上必定菜單。
臺灣俗傳端午吃桃、茄子及菜豆,可以健康、長。俗話說:“食茄吃到會搖,吃豆吃到老老”。苗栗地區(qū)的客家人過端午,也吃茄子及長豆、桃李等。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。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,吃李子則象征子孫繁衍,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。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(因長豆形狀像蛇)。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(茄子客語叫做“吊菜”,而“咬”,土音為“ㄉ一ㄠ”,取其諧音)。
河南、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(jié)這天,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,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,供一家人早餐食用。有的地方,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。早餐食大蒜、雞蛋、烙油饃,這種食法據說可避“五毒”,有益健康。
不少地方過端午節(jié)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(fā)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。艾中含有多種揮發(fā)油,具有芳香氣味,可驅蟲殺菌,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,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,無論食還是用,艾均必不可少。
全國各地均為流行。端午早晨,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,然后剝皮讓兒童吃下,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,實則為節(jié)日的一種嬉兒游戲。其它地區(qū)均以煮食為主,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,以免其尸骨被魚蝦所害,后演化為煮食紀念。
《清嘉錄》記載:“研雄黃末,屑蒲根,和酒飲之,謂之雄黃酒?!币簿褪钦f雄黃酒就是用白酒、雄黃勾兌而成的。這么簡單的飲品為何如此有名呢?這大概與白娘娘和許仙的故事有關吧,白娘娘就是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,現出蛇身原形。故而,民間大概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,端午佳節(jié)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。
福建晉江地區(qū),端午節(jié)家家戶戶還要吃“煎堆”,就是用面粉、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。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(jié)之前是雨季,陰雨連綿不止,民間說天公穿了洞,要“補天”。端午節(jié)吃了“煎堆”后雨便止了,人們說把天補好了。這種食俗由此而來。
端午節(jié)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(jié)日。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。打糕,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,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,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。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,又可增添節(jié)日的氣氛。
賽龍舟是端午節(jié)的一項重要活動,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,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。已流傳兩千多年。史書記載,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。由此可見,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,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。
相關文章
熱門文章
5H跟帖
精選文章
美容養(yǎng)生醫(yī)療母嬰
猜你喜歡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